亞太矽谷3.0的推動計畫,無論在台灣或全球範圍內都具備顯著的產業價值和全球化貢獻。Wharton Int Tech by 陳俊吉 (Frank Chen )日期:2024/06/13

全球產業革命式創新價值優勢:
1.
全球前瞻技術發展:
   - 量子AI(QAI):引導
量子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,包括精準醫療、金融創新、先進製造等。
   - 奈米技術與核聚變
NanoFusion:促進奈米級材料與核聚變能源的研究和應用於AI晶片,帶動高科技創新高價值產業升級。
   - 生物晶片:提升生物醫學領域的創新,積極投入生物科技。
   - 超導體晶片:加強在超導技術上的AI晶片研究,應用於電力、醫療成像等領域。
   - 新能源:重視可再生能源及相關技術的發展,推動綠色轉型。
   - RWA數字資產:發展數字資產管理和交易,增加市場透明度和效率。

2. 5G專網與AI微型化:
   - 5G技術:推動5G專網的廣泛應用,提升物聯網和智能製造的效能。
   - AI微型化:將AI技術進一步微型化,讓設備更加智能化和便捷。

3. 淨零排放與雙轉型:
   - 在數字化和環保方面同時發力,推動與引導產業核聚變能源淨零排碳化和數字化轉型,引領產業向更可持續方向發展。

全球化價值貢獻:
1. 國際市場布局:
   - 加拿大多倫多,日本東京和美國矽谷據點:在全球科技中心設立據點,促進國內新創企業國際化,增加國際合作交流的機會。
   - 重點市場布局:在關鍵市場上擴展業務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
2. 新創企業成長與資金投入:
   - 鼓勵民間資金投入:提供租稅等誘因,促使更多資金流入新創行業,促進創新和企業成長。
   - 新創募資與出場:制定具體募資目標(如50億美元),並提升新創企業的出場機會,增加投資回報。

3. 推動準獨角獸企業:
   - 培育獨角獸:加速培養潛力企業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公司,助推台灣在全球創新生態中的地位。

亞太矽谷3.0計畫旨在整合前瞻科技、資本和市場力量,推動台灣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價值的重要基地。同時,此計畫將促進產業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,為全球帶來更多技術創新、產業革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。

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- Innovate

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發展

我們正處於一場科技革命的邊緣,這場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、工作和相互連結的方式。就其規模、範圍和複雜性而言,這場轉變將不同於人類以前經歷過的任何事情。我們尚不知道它將如何展開,但有一件事是明確的:對它的反應必須是綜合和全面的,涉及全球政體的所有利益相關者,從公共和私營部門到學術界和民間社會。

第一次工業革命利用水和蒸汽動力實現機械化生產。第二個利用電力進行大規模生產。第三個利用電子資訊科技實現生產自動化。現在,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第三次工業革命(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發生的數位革命)的基礎上發展。它的特點是技術的融合,模糊了物理、數位和生物領域之間的界線。

「亞太矽谷3.0計畫」的核心價值及其對台灣全球化高科技產業價值鏈的貢獻關鍵點:

核心價值

1. 技術創新與融合:
   - 生成式AI與**AI微型化技術的發展,可以促進更多高效且智慧化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問世。
   - 5G專網**技術的推廣,將提供更穩定、高速的網路環境,支持物聯網和其他智慧應用。

2. 數位及淨零轉型雙軸推動:
   - 培育和拓展淨零排放技術與試驗場域,助力全球環保目標,響應氣候變遷挑戰。
   - 推動數位轉型,催生更多智慧解決方案,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競爭優勢。

3. 促進新創與資金支持
   - 透過提出租稅優惠等激勵措施,鼓勵民間資金投入,支持新創企業的發展和擴張。
   - 提供募資平台和政策支持,加速新創企業進入市場並提升存活率和競爭力。

 對台灣全球化高科技產業價值鏈的貢獻

1. 建立全球市場競爭力:
   - 透過出口智慧解決方案及新創產品,有助於將台灣的技術和服務帶入全球市場,提升國際市佔率。
   - 設立國際布局據點如加拿大多倫多 ,日本東京及美國矽谷,休斯頓增強台灣與全球創新技術的連結,促進國際合作。

2. 吸引國際投資及合作:
   - 推動高科技產業,如量子AI(QAI)、奈米核聚變NanoFusion、生物晶片、超導體晶片等,創造更高的國際投資吸引力。
   - 促進國際資金的流入,強化台灣作為亞太科技樞紐的角色。

3. 提升科技創新價值:
   - 推動5G專網、小型化AI技術等前瞻性技術,提高台灣在全球科技創新生態系的地位。
   - 藉由突破性的技術研發和應用,創造更豐富的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,提升產業價值鏈的效益。

4. 新創產業的蓬勃發展:
   - Encouraging young companies and startups contributes to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,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ere new ideas can flourish and bring economic benefits.
- 鼓勵年輕企業和新創企業為創新生態系統做出貢獻,創造一個新想法得以蓬勃發展並帶來經濟效益的環境。
   - 培育準獨角獸企業,提升台灣新創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和影響力。

5. 產業數位轉型:
   - 幫助傳統產業進行數位化轉型,提升生產效率與競爭力。

推動先進智慧製造和工業 4.0:
   - 幫助傳統製造業通過數位化、自動化、智慧化轉型,提升競爭力。

開發並應用大數據分析和雲計算技術**:
   - 幫助企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,提升經營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。


「亞太矽谷3.0計畫」旨在透過技術創新、數位及淨零轉型、新創支持,以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和經濟韌性,並力求將台灣打造成亞太地區的高科技樞紐。

今天的變革不僅代表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延續,也代表了第四次AI及量子獨特工業革命的到來,原因有三:速度、範圍和系統影響。目前突破的速度史無前例。與先前的工業革命相比,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以指數而非線性的速度發展。此外,它正在擾亂每個國家的幾乎所有行業。這些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預示著整個生產、管理和治理體系的變革。

透過行動裝置連接的數十億人擁有前所未有的處理能力、儲存容量和獲取知識的可能性,這是無限的。這些可能性將因AI人工智慧、機器人、物聯網、自動駕駛汽車、3D列印、奈米核聚變技術、生物技術、材料科學、新能源和量子運算等領域的新興技術突破而倍增。

AI人工智慧已經無所不在,從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到虛擬助理和翻譯或投資軟體。近年來,在運算能力指數級成長和大量數據可用性的推動下,從用於發現新藥的軟體到用於預測我們文化興趣的演算法,人工智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。同時,數位製造技術每天都在與生物世界互動。工程師、設計師和建築師正在將計算設計、積層製造、材料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結合起來,開創微生物、我們的身體、我們消費的產品甚至我們居住的建築之間的共生關係。

塑造價值未來

科技及其帶來的破壞都不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外在力量。身為公民、消費者和投資者,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在日常決策中引導其演變。因此,我們應該抓住塑造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和力量,並引導其走向反映我們共同目標和價值的未來。

然而,要做到這一點,我們必須對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並重塑我們的經濟、社會、文化和人類環境形成全面的、全球共同的看法。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比現在更有希望,也沒有一個時代有更大的潛在危險。然而,今天的決策者往往陷入傳統的線性思維,或過於專注於需要他們關注的多重危機,而無法策略性地思考塑造我們未來的顛覆和創新力量。

最終,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和價值觀。我們需要以人為本並賦予他們權力,塑造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未來。以最悲觀、非人化的形式,第四次工業革命確實可能有可能使人類“機器人化”,從而剝奪我們的心靈和靈魂。但作為人性中最好的部分——創造力、同理心、管理能力——的補充,它也可以將人類提升到一種基於共同命運感的新的集體和道德意識。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確保後者佔上風。

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

什麼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four industrial revolutions

麥肯錫認為,第四次工業革命,也稱為工業 4.0 或 4IR,是製造業數位化的下一階段,由顛覆性趨勢推動,包括數據和連接、分析、人機交互的興起以及技術的改進。技術。

與先前的三次工業革命一樣,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標誌著我們的生活、互動和經商方式發生重大變化。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(或數位革命)的發明基礎上,第三次工業革命從20 世紀50 年代一直持續到2000 年代初,為我們帶來了電腦、其他類型的電子產品、網路等。工業 4.0 使這些發明超越了先前的領域。

蒸汽推動了最初的工業革命;第二個由電力驅動;第三個是初步自動化和機械設計​​;網路物理系統(或稱AI智慧型電腦)正在塑造第四次工業革命。

2014 年之前,Google搜尋字詞「工業 4.0」幾乎不存在,但到 2019 年,麥肯錫全球調查中 68% 的受訪者將工業 4.0 視為首要戰略重點。 70% 的公司表示他們的公司已經在試驗或部署新技術。

4IR 建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(或數位革命)的發明基礎上,這場革命從 20 世紀 50 年代一直持續到 2000 年代初,為我們帶來了電腦、其他類型的電子產品、網路等等。工業 4.0 透過可應用於整個價值鏈的四種基本類型的顛覆性技術(示例如下),使這些發明超越了先前的可能性領域:

數據和運算能力:量子AI(QAI), 奈米技術與核聚變NanoFusion),全像術和3D自動立體模擬,雲端技術、互聯網、區塊鏈、感測器
AI分析與智慧:進階分析、機器學習、AI人工智慧
人機互動:虛擬實境(VR)和擴增實境(AR)、機器人和自動化、自動導引車
先進工程:積層製造(例如 3D 列印)、氫再生能源、奈米顆粒

Wharton Int Tech by  陳俊吉(Frank Chen )日期:2024/06/13